-----广告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告 -----
-----广告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文/图 水产前沿 曾铃程、敖春梅、吕仕锦
5月17日,由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水产动物营养分会、湖南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省特色水产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岳麓山实验室承办的主题为“推动水产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2022/2023年学术年会在长沙顺天凯宾斯基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以及知名企业家代表和技术骨干共计近1000人参加会议。
年会现场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胡红浪,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旭阳,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院士,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麦康森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解绶启研究员,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谭北平教授,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戈贤平研究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大学艾庆辉教授,湖南省饲料工业协会轮值会长、长沙兴嘉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逸强,通威集团副总裁张璐等出席论坛开幕式。
本届年会为期3天,旨在充分发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的桥梁纽带和服务作用,加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领域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当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提升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促进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我国水产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
会前,水产前沿采访了艾庆辉教授。
水产前沿: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专业委员会?
艾庆辉:专业委员会是水产学会下的一个分支,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团队,成立于1997年,同年,第一次举办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后与世华会(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合并在一起。今年我们重新启动了饲料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目前,专业委员会聘请麦康森院士为名誉主任,由我担任专委会主任,成员共81名,不仅有华东师范大学陈立侨教授、中科院水生所解绶启研究员、四川农业大学周小秋教授、广东海洋大学谭北平教授、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等著名营养学家,还有粤海集团董事长郑石轩、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英惠尔董事长任泽林、通威股份副总裁张璐、乾胜科创董事长易敢峰、恒兴集团副总裁张海涛等企业创始人或高管。
水产前沿:中国饲料行业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目前中国水产动物营养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艾庆辉:我国的水产饲料工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饲料配方缺乏理论依据,属于拼盘式饲料,饲料系数较高。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始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对我国主要养殖品种的营养需要、饲料原料生物利用率进行了系统研究,水产饲料品质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推动了我国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而进入二十一世纪,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朝精准营养迈进,水产饲料向高质量方向跨越,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也是水产饲料生产大国,水产动物营养饲料研究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水产前沿:作为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对于专业委员会有何规划?
艾庆辉:水产养殖业已成为践行大食物观理念,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水产饲料工业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饲料原料短缺、新型饲料添加剂较少、精准需求量数据库缺乏、动物健康和品质的营养调控机制不明、亲体和幼体营养饲料研究不足、水产饲料加工与投喂技术落后等。针对这些行业痛点,我们将继续发挥专委会的智力优势,寻找相应策略,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努力为推动我国水产养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观看直播回放
↓↓↓
本届年会由中国水产协会主办,乾胜深圳科创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兴嘉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植之源农牧有限公司、通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景瑞天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碧沃丰生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源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北农华有水产科技集团、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联鲲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希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蔚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美可达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信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普菲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水产前沿》、水产前沿网作为战略合作媒体,为大会提供线上图文报道及直播平台支持。
此次年会邀请麦康森院士、解绶启研究员、李远友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作专题报告,共计41个。内容涵盖营养与代谢,营养、健康与品质,亲本与幼体营养,新型饲料原料开发与应用,新型添加剂研发与应用,水产饲料加工与投喂技术6个专题,针对当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研究的热点、难点以及新技术、新成果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此外,还设置了“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及“企业论坛”。
主题报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戈贤平研究员、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谭北平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关长涛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叶金云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刘文斌教授、浙江大学邵庆均教授、厦门大学艾春香教授、集美大学张春晓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梁旭芳教授、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海涛主持17日上午、下午会议。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分享《发展水产养殖是实现食物多元化供给保证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
到2050年达到100亿人口的时候,蛋白质供应要增加52%,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粮食安全对我们非常重要而迫切,耕地面积是中国人的红线。但我们中国人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要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任重道远!2021年我国进口了猪肉、牛羊肉等1521万吨,进口谷物1.65亿吨,对外依赖程度依然很高。
麦院士认为,大食物观下,构建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核心任务是发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巨大。水产养殖是饲料效率最高的动物蛋白生产方式,料/肉比最低,水产养殖的饲料效率是陆生动物养殖的2-7倍,能节约粮食。中国的水产养殖对世界的食物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发展水产养殖是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畜禽产生每100克蛋白质需要土地面积是养殖鱼虾的27.8倍,家畜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18%,占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的37%,是水产养殖的12倍。未来20、30年,麦院士认为“猪粮安天下”可能要改为“鱼粮安天下”!
未来需要解决两个关键的瓶颈:空间的瓶颈,未来水产养殖的新空间必然在深远海。原料的瓶颈,鱼粉、鱼油是不可能满足养殖的需求,要转变传统的消费习惯,坚定不移走销售前加工与流通的发展道路,预制菜产业的兴起,给水产循环经济带来了机遇,加工边角料每年能可能增加200万吨的鱼粉。同时非传统蛋白源的开发,昆虫蛋白、单细胞蛋白对解决水产蛋白源的问题有非常大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陈立侨教授分享《维生素A对中华绒螯蟹脂代谢和性腺发育影响的研究》
河蟹配合饲料有待完善,亲体相关的研究偏少,营养素研究不足。陈教授重点以维生素A为例做了介绍。为维持正常的生长、生理状况,中华绒螯蟹饲料需外源补充维生素A,且需求水平为5340-5540 IU/kg。脂肪补充适宜维生素A可缓解高脂引起的脂肪蓄积和氧化应激问题,维生素A可能通过维甲酸-RXR途径参与脂代谢的调控。植物油中应重视补充维生素A,以改善幼蟹的生长和健康,增加n-3HUFA的组织积累,促进河蟹对植物油源的利用。维生素A可促进雌蟹脂营养物质在组织的积累,表现出与幼蟹不同的特质;维生素A可能通过影响脂代谢等途径促进了卵巢的发育。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解绶启研究员分享《从比较营养学看水产养殖品种的选育》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占水产养殖成本的50%-80%,饲料品质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子,但中国是原料短缺大国,蛋白源主要依赖进口,在原料、成本、环境等压力下,新形势的水产养殖发展将对饲料提出更多的挑战。如何降低饲料成本?
解绶启研究员表示,饲料成本中最贵的是蛋白,所以解决途径可以从降低饲料鱼粉用量、降低饲料蛋白方面着手,选育出更适于利用植物蛋白的品系,寻找一种“素食”鱼。目前,他们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蛋白源,不同碳水化合物等喂养不同品系异育银鲫及比较转基因鲤与非转基因鲤对饲料营养素的利用率比较的实验。发现不同品系鱼类之间的营养学特征存在差异,转生长激素基因可促进饲料营养素的利用,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可以快速获得优良的养殖品种。同时表示,基因编辑技术将是未来精准育种的重要手段!
四川农业大学周小秋教授分享《功能性添加剂在草鱼饲料中应用研究进展》
草鱼养殖量位居全国水产品养殖之首,但产业如今面临着因优质蛋白短缺、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动物应激增加等问题,导致健康肉质生产性能降低。
周小秋教授表示功能性添加剂的使用可能是降本增效的有效措施之一,他们通过研究发现,降低草鱼饲料中蛋白2%的含量并添加1.2%植物酶解蛋白(提供~0.56个百分点蛋白),可以有效促进处于生长期阶段的草鱼的生长、增强鳃健康、改善鱼肉品质;此外,在非鱼粉蛋白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合成氨基酸、蛋白酶等以及常规饲粮中添加丁酸钠、姜黄素等功能性物质能提高采食量、控制抗营养因子的危害、提高非鱼粉蛋白的利用,达到或超过鱼粉组效果,提高养殖效益!
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分享《以水产食品质量为导向的水产饲料技术变革》
若将水产饲料粗蛋白质含量降低2个百分点,理论推演可以节省约903万吨豆粕、956万吨菜粕。那么饲料粗蛋白质减量后如何保障饲料质量和养殖效果呢?叶元土教授表示基于可消化蛋白质含量的饲料蛋白质减量行动:可以先从共性的、宏观层面分类设置饲料蛋白消化率、并计算饲料可消化蛋白质量。消化蛋白质量的测定根据蛋白种类不同有所差异。对于一些富足但低碱溶蛋白质溶解度原料、消化率低的蛋白质原料可通过酶解、发酵处理增加原料种类。
最后,叶元土教授建议:通过可消化率计算出可消化蛋白,提高杂食性、草食性水产动物粗蛋白至>85%,肉食性、虾提高至>90%,控制碱溶蛋白质溶解度低于40%的植物原料、蛋白质消化率低的动物蛋白质、非蛋白氮含量高的原料的使用。此外,可继续采用饲料油脂对饲料蛋白质的节约作用机制,保障饲料油脂降低饲料粗蛋白质含量。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孙永华研究员分享《鱼类生殖的脂肪酸调控与借腹生殖》
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繁育困难和苗种短缺的关键。基因编辑和借腹生殖前沿生物技术研发,快速定向培育优良品种的关键。通过在斑马鱼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沉淀,孙研究员介绍了通过斑马鱼(繁殖周期3个月)解决草鱼性成熟(繁殖周期60个月)时间长、选育周期长等一些前沿育种技术。
华南农业大学李远友教授分享《鱼类脂肪酸精准营养与饲料的提质增效》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潜力空间巨大,实现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有赖于优质配合饲料,实现饲料提质增效,需综合考虑多方效益。李远友教授表示饲料质量和成本是竞争核心,重视脂肪营养、特别是脂肪酸精准营养是重要抓手!
与陆生动物相比,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量与质要求高,脂肪营养非常重要。李远友教授表示脂肪营养的实质是脂肪酸营养,而不同脂肪源的脂肪酸组成差异大,使用不当会产生不良效果。同时他指出研究鱼类脂肪酸营养,可从弄清EFA需求特性入手,并分享了他们使用脂肪酸精准营养技术在金鲳高效配合饲料研发中的实践,结果显示金鲳复合油及其脂肪粉的养殖效果与鱼油及其粉末相当、甚至更优,使用复合油可显著降低饲料中鱼粉含量,此外使用复合油还可显著提高氮磷储存效率、降低其排放量,环境效益显著!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王卫国教授分享《水产饲料加工技术新进展》
王教授重点介绍了可持续水产饲料生产系统:
1.水产饲料生产系统
包括从初级生产到饲喂端(动物采食)的水产饲料设计、加工、配送、储存和搬运及提供服务等的系统,其中也包括饲料配料组分(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系统。
2.可持续水产饲料生产系统
能在确保收益、环境健康、社会和经济平等的条件下,生产出满足可持续水产养殖使用的饲料产品(包括各类配合饲料、经初级或精细加工的饲料原料、添加剂等)的生产系统。可持续水产饲料生产系统对确保饲料安全供给的贡献在于:饲料的有效性、可获得性、高利用率和稳定性,同时满足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可持续维度的要求。
3.可持续水产饲料
由可持续水产饲料生产系统生产的各类饲料产品,包括配合饲料、经初级或精细加工的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等。特征:采用了可持续饲料原料;可持续性饲料添加剂;低碳足迹、高消化利用率、营养精准、高稳定性、低排放,易投喂与摄食;对养殖水体环境负面影响小;采用了环保包装材料;对养殖与水产品品质增值明显等。
如何发展可持续水产饲料加工技术,王教授认为包括能够将未被利用的动、植物资源、加工副产品、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的加工技术,包括物理的、生物、化学的加工技术,能提高饲料(包括配合饲料、单种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生物学利用效率、减少粪便排放的加工技术等方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红教授分享《日粮中乙醇梭菌蛋白替代豆粕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在报告中,吉红教授表示为了解决豆粕“卡脖子”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寻找新型非蛋白源势在必行,昆虫蛋白、单细胞蛋白、棉籽蛋白具备营养丰富、营养均衡、不与人争粮、不与人争地的优点。CAP(乙醇梭菌蛋白)是单细胞蛋白的一种,并于2021年8月29日获得我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除了营养价值含量高还具备无中生有、绿色清洁的特点。
他们在草鱼实验中使用CAP替代日粮中24%的豆粕,不会影响其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且随着CAP添加量的增加,CAP完全替代豆粕(CAP水平12.7%),可显著提高肌肉必须氨基酸总量,提高草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在CAP饲料中添加VE可以改善肌肉抗氧化状态,降低肌肉中大部分难挥发性气味。
最后,吉红教授表示,希望未来突破乙醇梭菌蛋白规模化生产技术,改良菌种和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蛋白质的产量;加强乙醇梭菌蛋白在水产动物上的使用效果评估及应用策略研究;加强对一氧化碳生物合成蛋白质的机理等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明确乙醇梭菌蛋白中硒元素的来源和形式,能充分利用其富含硒的特点。同时相信乙醇梭菌蛋白产品的饲料化应用可降低养殖业对鱼粉、豆粕的依赖。
乾胜深圳科创集团董事长易敢峰分享《水产行业未来发展机遇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易博士认为,水产行业未来十年之春的几大机遇:1.人均GDP从9000-15000美元带来的巨大消费升级;2.国家环保生态治理要求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3.大量的冰鲜杂鱼、化肥、有机肥等非饲料投喂限制;4.2020年全国饲料产业禁抗要求(非药品管理升级);5.小龙虾和大闸蟹稻虾稻渔共生模式快速发展(2800万亩);6.高价值膨化与熟化饲料和生物发酵功能料的快速增长;7.水质与环境改良驱动投入品和微生态制剂大量应用;8.互联网物联网AI和大数据带来的智慧渔业与科技应用!面对未来机遇,易博士通过对水产饲料行业分析、优秀企业剖析等,对水产行业未来发展机遇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发表了深刻见解。
更多精彩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饲料研究所周志刚研究员分享《水产微生物生态与资源前沿研究进展》
长沙学院张建社教授分享《鱼类红肌vs白肌:structure,genes and functions》
华中农业大学罗智教授分享《鱼类矿物元素营养研究进展》
华东师范大学骆源博士分享《高胆固醇摄入重塑尼罗罗非鱼胆固醇代谢和能量内稳态》
湖南农业大学曾建国教授分享《兽用中药与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研发与应用》
通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璐分享《通威近年科研情况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冷向军教授分享《酶母培养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END-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水产前沿】右上角星标☆关注,可确保及时收到推送文章
↓↓↓
公告
鱼类营养与饲料配制(第二版)
叶元土教授及团队多年科研成果与实战经验的总结、分析与提炼助力水产行业提质增效!
转载声明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未获许可转载,一律按侵权追究!
新闻报料、线索提供,联系:news@fishfirst.cn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